第三章 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
第一节 政策行为者与政策系统
1.公共政策主体分为直接主体和间接主体两大类
(1)公共政策直接主体,即公共政策的法定生产者。分类:①代议机关(人大立法);②行政机关;③司法机关;④其他直接主体。
(2)间接主体,虽不拥有合法强制力,但能够通过压力、舆论、私人接触等方式,参与、介入到政策过程中,并产生一定影响力的个人、团体、组织、社群或社会关系网络等。分类:①次国家政策行为者,如地方政府、政党;②跨国政策行为者,如跨国公司、欧洲联盟;③全球性政策行为者,如联合国、世贸组织、世界卫生组织。
2.政策执行系统的基本功能
(1)制定系统(核心):认定政策问题;确认政策目标;组织政策方案的设计;主持审议备选方案并最终进行政策抉择;完成政策合法化程序并正式发布政策
(2)政策执行系统;
(3)间接主体系统;
3.公共政策的主体与主体系统
(1)美国学者安德森认为在西方国家,政府立法机关、行政机关、行政管理机构、法院是“官方的政策制定者”,利益团体、政党、作为个人的公民是“非官方的参与者”。
(2)公共政策主体系统的构成:
①政策制定系统。该系统居于整个系统的核心地位。其基本功能是:认定政策问题;确认政策目标;组织政策方案的设计;主持审议备选方案并最终进行政策抉择;完成政策合法化程序并正式发布政策。
②政策执行系统。该系统的基本功能是:为政策方案的实施做好准备;有效实施政策方案;分析和总结执行情况。
③间接主体系统。其基本功能是:利益表达与利益综合;提出公共问题;影响公共政策制定;影响并改变政策环境;填补政策直接所无法达到的空间。
(3)政策网络是指在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政府和其他行为者围绕共同的、实际上是不断协商的信念和利益而结成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联系。政策网络形成的原因:
①交流信息和意见的需要
②交换资源的需要
③结盟的需要
④追逐权力的需要
⑤协调的需要。
4.从“事”的角度看,公共政策客体就是政策问题。从“人”的角度看,公共政策的客体是目标人群。
5.政策支持系统
(1)信息传播系统:是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
(2)政策咨询系统:也称“思想库”、“智囊”或“外脑”;
(3)政策监控系统;
(4)政策评估系统。
6.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
(1)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的关系:公共政策是环境的产物。对于具体的政策主体系统来说,存在两种不同的政策环境:一种是政策系统所处的一般环境,一种是政策系统运行的具体环境。
(2)在政策系统所处的一般环境有:①地理自然环境;②经济环境;③政治法治环境;④社会文化环境;⑤国际环境,其中经 济环境对于公共政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政策目标、政策行动等都要受到经济环境的制约。社会文化环境也将对政策系统的生存、发展与运行产生重要影响。
7.政策系统运行的主要步骤:①利益输入;②利益综合;③政策形成;④政策发布⑤政策执行;⑥政策反馈。公共政策的利益分配功能最终是通过政策执行来实现的。其中,政策发布:在政策决定最终做出之后,通过一定的法定的或约定俗成的方式,比如,举行信息发布会、发布文件或白皮书等,由政策系统正式向公众予以政策宣示。
8.政策系统的核心是公共权力,政策系统的运行就是公共权力的运行。

第二节 公共权力与公共决策体制
1.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公共决策体制的特点:①当代中国实行的公共决策体制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代表大会制;②这一决策体制的主要特点是: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不仅行使立法权,而且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③民主集中制既是人大制度的组织原则;
2.治理理论对公共政策的意义:①治理理论重新厘定了政府的角色,强调政府的调控能力;②治理理论强调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多元化。③治理理论强调公共政策权力运行的双向性;④治理理论强调政府的政治责任。
3.国家结构与公共政策
(1)单一制:①中央集权型(法国是中央集权型单一制的典型);②地方分权型(英国是地方分权型单一制的典型);
(2)联邦制:①真实的联邦制,如美国、加拿大、德国等。②象征性的联邦制,如巴西、墨西哥。
4.公共政策的规则
(1)全体一致规则,或称一票否决制;决策结果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
(2)多数规则A.简单多数规则B.绝对多数规则,又称过半数规则、比例多数原则
(3)集权制的优点是:公共决策能够做到统筹兼顾、政令统一。
(4)政策制定主体采纳的基本决策规则主要有两种:一是全体一致规则,二是多数规则。
5.政府能力:政府在其职责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力正确地制定并有效地实施公共政策的能力(根本标准);决定公共政策质量的关键性要素是政府能力。
6.治理能力:强调权威的多元化、权力的分散化以及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双向互动(现代政府观点)。
7.公共决策体制:①总统制:美国;②超级总统制:俄罗斯;③半总统制半议会制:法国;④议会制:英国;⑤委员会制:瑞士;⑥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
7.首长制:①在公共决策权的配置类型中,最高决策权为某人所独掌,并由其承担全部决策责任的组织体制是首长制;(最高决策权为多人共掌为委员会制)政府最高首脑拥有对公共决策最终决定权的是首长制。②首长制也称“一长制"、“独任制”,即最高决策权为某人所独掌,并由其承担全部决策责任的组织体制。③首长制的特点在于,政府最高首脑可以就政策问题向政府其他组成人员征求意见,但拥有最终决定权,并对这种决策负实际责任。

第三节 非政府政策行为者与公共政策
1.公共利益与公共代价
(1)利益范围宽、代价范围宽。即某些公共政策(如社会保障、警察消防、国防政策、公共教育)的利益惠颐与代价付出同样广泛,均是全体社会成员。
(2)利益范围广、代价范围窄。即某些公共政策(如环保政策、反垄断政策)向众多的社会成员提供了福利,而所付出的代价却要落在社会上相当明确而且可以识别的团体身上(如相关企业)。
(3)利益范围窄、代价范围宽。即某些公共政策只对特定的社会团体(如对残疾人的政策)有益,而所付出的代价却要全体社会成员来承担。
(4)利益范围窄、代价范围窄。即某些公共政策(如最低工资保护政策、强制医疗保险政策)向特定社会群体提供利益,而为其付费的却是另一部分社会群体。
2.社会团体、公民社会对公共政策的作用:①政策信息沟通;②影响并制约公共决策;③稳定公共政策秩序;④角色替代。
3.社会团体通过利益聚合、利益表达、政策传递、政策监督四大环节对公共政策发生影响。
4.大众传播与公共政策
(1)大众传播与政策制定:A提出公共问题并推动问题认定;B有效影响政策议程的设置;C影响公共政策的抉择。
(2)大众传播与政策执行和监控:A为政策执行提供良好的舆论支持;B监督和控制政策执行过程;
(3)大众传播对公共政策评估和调整的影响:①及时收集和反馈公众对政策的意见;②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进行政策评估;③推动公共政策的及时调整;④综上,大众传播对于扩大公民的政策参与、提升政策的公共性具有重要作用,但大众传播在影响政策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公共性缺失”的问题,而缺失公共性的大众传播对政策的公共利益取向势必产生负面的作用和影响;
(4)大众传播对政策议程设置的影响:①推动公众议程尽快转化为政策议程;②价值取向和利益导向的引领者;③构建“第二现实”;第二现实指大众传播利用自己“敏锐的嗅觉”,通过频频报道和讨论某个问题,影响受众对该问题的内容及其性质的认知和态度,进而影响政策议程的建立。
(5)早在19世纪50年代就被马克思视为“第四种权力”的是大众传媒。
5.公共利益首先是利益获得者的群体范围,其次才是利益实现的程度。公共利益是最大多数公民的利益,而非最大多数公民利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