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治疗:对急性喉阻塞患者,必须争分夺秒,因地制宜,迅速解除呼吸困难,以免造成窒息或心力衰竭。根据其病因及呼吸困难的程度,采用药物或手术治疗。
(1)一度:明确病因,积极进行病因治疗。如由炎症引起,使用足量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
(2)二度:因炎症引起者,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大多可避免气管切开术。若为异物,应尽快取除,如喉肿瘤,喉外伤,双侧声带瘫痪等一时不能去除病因者,应考虑作气管切开术。
(3)三度:有炎症引起,喉阻塞时间较短者,在密切观察下课积极使用药物治疗,并做好气管切开术的准备。若药物治疗未见好转,全身情况较差时,宜及早行气管切开术。若为肿瘤,则应立即行气管切开术。
(4)四度:立即行气管切开术。若病情十分紧急时,可先行环甲膜切开术,或先气管插管,在行气管切开术。
43.气管切开术适应证:①喉阻塞任何原因引起的3~4度喉阻塞,尤其病因不能很快解除时应及时行气管且开术。②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阻塞如昏迷,颅脑病变,多发性神经炎,呼吸道烧伤,胸部外伤等。③某些手术的前置手术如4颌面部,口腔,咽,喉部手术时,为了防止血液流入下呼吸道或术后局部肿胀阻碍呼吸,行预防性器官切开术。
并发症:皮下气肿,纵隔气肿,气胸,出血,拔管困难
44.急性会厌炎
病理:急性卡他型(会厌黏膜弥漫性出充血,肿胀,以舌面尤为明显);急性水肿型(粘膜水肿为主,严重时可呈球形,极易产生喉阻塞);急性溃疡型(少见,但发展迅速且严重,可累计黏膜下层及腺体)
临表:(1)全身:起病急、重,体温38-39℃,可有精神萎靡,面色苍白;(2)局部症状:剧烈咽痛,吞咽加重,言语不清,呼吸困难,少有声嘶;(3)检查:急性面容,呼吸困难,喉镜见会厌明显充血,肿胀,严重时呈球形。
治疗:(1)抗感染:全身应用足量抗生素+糖皮质激素;(2)气管切开术:有呼吸困难,抗感染治疗无缓解;(3)有脓肿者切开排脓。
45.颞骨位于颅骨两侧,镶嵌在顶骨、蝶骨、颧骨和枕骨之间,参与构成颅中窝和颅后窝的侧壁和底壁。以外耳道为中心可将颞骨分为5部分,即鳞部、鼓部、乳突部、岩部和茎突。
46.中耳是位于颞骨中的不规则含气腔和通道,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及乳突4部分。
47.鼓膜为椭圆形或圆形半透明薄膜,介于鼓室与外耳道之间,高约9mm、宽约8mm、厚约0.1mm。鼓膜周缘略厚,大部分借纤维软骨环嵌附于鼓沟内,名紧张部。其上方鼓沟缺如之鼓切迹处,鼓膜直接附于颞鳞部,较松弛,名松弛部。鼓膜紧张部中央向内凹入,形似喇叭状,松弛部则较平坦。鼓膜分为3层:由外向内依次为上皮层、纤维组织层(含有浅层放射形纤维和深层环形纤维)和黏膜层。
48.听骨为人体中最小的一组小骨,包括锤骨、砧骨和镫骨,三者相互以关节连接形成链状,称为“听骨链”。
咽鼓管鼓室口位于鼓室前壁上部,咽鼓管咽口位于鼻咽侧壁,下鼻甲后端的后上方。
49.内耳又称迷路,埋藏于颞骨岩部,结构复杂而精细,内含听觉和前庭器官。按解剖和功能分为前庭、半规管和耳蜗3个部分。
50.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传导性聋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
(1)病因:咽鼓管功能障碍(机械性阻塞、功能障碍);中耳局部感染;变态反应。任何原因导致的全社或局部免疫功能低下均可诱发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
(2)临床表现
1)症状:听力减退(听力下降、自听增强);耳痛;耳鸣(多为低调间歇性);耳闷。
2)检查:急性者松弛部或全鼓膜充血,内陷,表现为光锥缩短、变形或消失。鼓室积液时鼓膜失去正常光泽,若液体未充满鼓室,可透过鼓膜见到液平面。鼓气耳镜检查鼓膜活动受限。音叉试验机纯音听阈测试结果示传导性聋。CT扫描可见中耳系统气腔有不同程度密度增高,CT值大多为40Hu一下。
3)治疗:病因治疗,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及清除中耳积液为本病的治疗原则。非手术治疗(抗生素,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畅,促纤毛运动及排泄功能,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地塞米松或泼尼松等口服,作辅助治疗);手术治疗(咽鼓管吹张、鼓膜穿刺抽液、鼓膜切开术、鼓室置管术、长期反复不愈,CT值超过40者,应尽早行单纯乳突凿开术、积极治疗鼻炎或鼻腔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