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9: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一)地理环境

1.地理环境的含义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诸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等构成。

2.地理环境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地理环境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第二,地理环境还可以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

地理环境虽然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但对社会发展不起主要的决定作用。这是因为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因素,主要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二)人口因素

1.人口因素的含义

所谓人口因素,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密度、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

2.人口因素的作用

人口因素也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第二,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因为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而且它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物质生产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

(三)生产方式

1.生产方式的含义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生产方式的作用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第二,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三,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生产活动创造了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

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有什么性质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性质的社会制度。一种生产方式被另一种生产方式所代替,就意味着新的社会制度代替了旧的社会制度。

二、社会意识

(一)社会意识的含义

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二)社会意识的构成

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来看,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而各种思想体系由于对经济基础的关系不同和反映社会存在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两类。从社会意识主体的范围来看,社会意识可以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1.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1)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低级层次,它是特定阶级、民族、社会集团或个人,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自发形成的、不定型、不系统的社会意识,表现在人们的情感、情绪、愿望、要求、风俗、习惯、传统、自发倾向和社会风气等之中。

(2)思想体系

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的高级层次,亦称社会意识形式,它以相对稳定的形式反映社会存在,具有抽象化、系统化的特性。

①意识形态

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在阶级社会里具有一定的阶级性。

②非意识形态

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包括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它们不是特定经济基础的反映,其自身没有阶级性,可以一视同仁地为各个阶级和各种经济基础服务。

2.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个体意识即社会成员的个人意识,其内容主要有社会成员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个人对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反映的对象意识。

群体意识是指各种社会群体的意识,其内容是群体的自我意识和群体对其所处社会关系的反映的对象意识。

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一,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人们的社会意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第二,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变化,特别是生产方式的变化,必然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

第三,社会意识受反映者(意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而反映者的立场、观点、方法是由人们在社会存在中的地位决定的。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先进的或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落后的或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就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但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在一定程度上预见社会发展的趋势,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某些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水平可能较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某些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水平可能较高。

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都和以前时代的社会意识有联系,它的产生和发展要以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材料为前提,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

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或称能动性,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

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范畴,包括了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因此,二者的关系问题,是任何一种历史观都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

其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最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在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要想达到预想的目的,就要使社会意识符合社会存在,否则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