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第一节 公共政策评估的作用、主体与类型
1.公共政策评估须以“政策结果”为核心概念,“政策结果”包括政策产出和政策影响;
2.公共政策评估的作用:
①政策评估是获取政策运行可靠和有效信息的重要手段;
②政策评估是进行政策调整、提出政策建议的重要依据;
③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结果的必要途径;
④政策评估是重新配置政策工具和政策资源的基本前提;
⑤政策评估是构建良好公共关系的有效策略;
⑥政策评估是管理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要保证
3.在政策评估活动中,除立法机关、政党组织、司法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外,比较重要的主体是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专业机构和人员、大众传播媒介。
4.政策评估的类型
(1)当代政策评估的类型呈现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多样化;
(2)按照评估组织和人员属于政府内部或外部分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根据是否有按照一定程序评估分为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根据政策方案正在进行的阶段分为预评估、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外部评估可分为委托评估和非委托评估两种类型,营利性或非盈利性的研究机构、学术团体、专业性的咨询公司、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的评估属于委托评估。
(3)预评估是指政策执行前即政策方案处在规划阶段时所进行的一种带有预测性质的评估。
5.公共政策评估的内容:
(1)政策成本评估(评估政策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
(2)政策需求评估(评估政策运作所需的社会条件及满足社会问题的程度)、
(3)政策效益评估(评估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程度)、
(4)政策过程评估:对政策运行各个环节进行评估,它涉及政策制定过程、执行过程、调整过程的操作状况。通过评估政策实际的运行状况,考察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发现问题、有效进行有现实意义。
(5)政策影响评估
(6)政策价值评估
6.复合政策评估:复合政策评估是对两项以上的政策同时进行的评估。每一项政策都有其特定的性质,而且,各项政策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将一项以上的政策综合起来进行评估,能够考察政策的整体性效果,反映政府综合处理公共事务的能力。复合政策评估的不足是每项政策产出量的计算较难,不能完整地反映每项政策本身的特点。单一政策评估是指评估者只对某一项政策所进行的评估。

第二节 公共政策评估的过程、标准与影响因素
1.公共政策评估的过程:
(1)评估筹划:筹划是评估的基础和起点,也是评估活动有序进行的前提条件。
主要解决的问题有:①明确评估目的;②选定评估对象;③制定评估计划;④明确评估条件;
(2)评估实施:整个政策评估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评估实施;
(3)评估总结。
2.在使用实验法进行政策评估时,接受政策实验处理的一组被称为实验组;
3.衡量公民对于某一政策满意程度的评估指标称之为主观性福利指标;
4.公共政策的非正式评估:非正式评估是指没有严格的专门组织机构,评估主体、评估形式和评估内容也没有固定化,但最后仍有某些评估结果的评估。在非正式评估活动中,政策评估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是记者采访中居民对某项政策的随意评论,也可以是政府领导人视察某地的即兴评说。非正式评估的缺点在于评估活动所获取的信息有限,缺乏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因而所得出的评估结论可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5.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
评估标准是衡量有关政策的利弊优劣的指标或准则。政策评估既是一个事实判断和技术判断的过程,又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价值判断以事实判断和技术条件为基础。
①事实标准:能够用数量值、比率关系、统计结果等手段来反映市物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存在状况。政策评估中的事实标准主要包括:政策效率、政策效益、政策影响、回应性。
②技术标准:是以技术手段、技术规范和技术工具为手段来服务整个政策评估活动,使评估活动建立在科学、客观与可信的基础之上。政策评估的技术标准的内容包括:多样化、系统化、数量化。
③价值标准:反映评估主体在评估活动中的倾向性准则和原则,建立在一个国家特定的历史与现实、伦理与文化、社会和经济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内容包括:社会公正、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6.公共政策评估中的事实标准:
①政策效率:是指政策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例关系;
②政策效益:是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程度;
③政策影响:是指政策产出所引起的人们在行为和态度方面的实际变化;
④回应性:就是政策结果满足人们的需求、价值与机会的有效程度。
7.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主要因素:
①政策信息、资料:准确的政策信息资源是高质量评估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②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不论是在政策评估的计划阶段,还是在政策评估的实施阶段,都需要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对评估的意义和作用有清楚的认识,能够认识到评估活动对本次政策过程和下次政策过程都有总结经验教训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政策认同度,维护政府的权威。
③政策目标:政策目标是评估政策的依据和前提。
④政策的沉淀成本:政策的沉淀成本主要指在政策运行过程中投入了较多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信息、风险和时间等,而政策目标有待进一步实现。
⑤政策评估方式、方法和规范:科学的评估应该是多种评估方法的互相协调,按需适时运用。

第三节 公共政策评估的方法
1.以定量分析为主的评估方法:指标法、一元线性回归法、实验法
2..以定性分析为主的政策评估的程序:
(1)认定承受政策风险的利益相关者;
(2)界定出政策利益相关者的政策认知,尤其是其利益诉求;
(3)营造质化评估的网络与方法;
(4)寻找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平衡点;
(5)对于没有达成共识的政策诉求设定一个妥协的日程表;
(6)尽可能更多的采集与妥协议程相关的信息;
(7)建立利益相关者的论坛;
(8)将已经达到妥协和共识的政策诉求形成报告;
(9)将尚未达成共识的各种政策诉求求按照上述顺序重新构建一次,直到满足大多数人的政策诉求为止。
3.质化政策评估属于定性分析,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的基础之上。
 
第四节 公共政策监控
1.公共政策监控的含义:政策监控是完整的政策过程必不可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政策运行过程产生直接的影响,发挥着
“马路清道夫”的作用。由于主客观的原因,政策制定活动、政策执行活动、政策评估活动和政策调整活动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不足,影响政策目标的实现。为了确保政策过程各项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及时纠正各个环节中出现的偏差,提高决策目标实现的程度,保障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有必要对政策运行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督促、指导和纠偏。
2.公共政策监控的内容:①政策监控的主体;②政策监控的对象;③政策监控的目的;④政策监控的过程。
3.公共政策监控的主要功能:
①使政策制定过程合法化、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充分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拓宽人们参与的渠道,遵循科学决策程序,使政策内容最大限度地体现人们的各种利益要求。
②排除主客观因素的干扰,整合政策运行活动的各种力量,充分发挥政策资源的潜能,提高政府效率,确保政策执行过程的有效性。
③在保证政策评估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基础上,实现政策评估的公正性,最大限度地反映政策运行过程的客观现实,体现政策评 估活动的价值取向。
④反映政策运行过程的实际情况,比较利弊得失,为政策调整活动确立一个基本的衡量标准,明确政策调整活动的方向。
4.政策过程的诸环节中能够发挥“马路清道夫”作用的是政策监控;5.对政策规划和政策实施计划进行的监控称之为预防性监控;
6.内部政策监控的主体是各级行政机关;
7.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的监控主要表现在接近、提供信息、游说、提供竞选支持;
8.政策评估的价值标准的内容有以下几方面: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公正、社会可持续发展
9.指标法,政策指标:是一种将公共统计数值用于评估公共政策的一种衡量工具。
10.政策指标体系的价值取向:
(1)经济效益取向;
(2)主观性的福利取向;
(3)公平性取向。
11.内部监控主体是指各级行政机关,主要分为两种形式:
(1)自上而下监控;
(2)自下而上监控。
12.以监控的参与程度为标准,政策监控分为单方面监控和抗辩性监控。
13.公民凭借着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亲身感受和期望值,对政策进行各种形式的评估,如仅凭小道消息做出的评估、热线电话投诉式的评估、信访评估等。
14.现代意义上的评估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霍桑实验。
15.以监控的经常性为标准,可将公共政策监控分为经常性监控和引发性监控。
16.公共政策监控过程包括政策制定过程、政策执行过程、政策评估过程和政策调整过程四个方面。
17.外部政策监控机制的构成
(1)立法机关对公共政策的监控:是最重要的政策监控的主体之一;
(2)司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是一种消极的形式,即对各项政策内容,环节和各种措施的违法行为的强制纠正。
(3)政党组织对公共政策的监控。一般采用下列几种方式:①政党成员选入立法机关作为议员或代表,直接参加立法和制定政策,并参与立法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活动,以此影响和监控行政决策;②通过政党成员掌握国家权力和政府权力来主导或左右制定法律权和制定政府政策权,直接对公共政策产生影响;③通过政党所控制和影响的社会团体、大众传播媒介来制造各种政党所需要的舆论,对法律和政府政策施加外在的影响,达到间接监控公共政策的目的。
(4)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的监控。主要表现在:接近、提供信息、游说、提供竞选支持。
(5)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的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