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
第一节 政策问题的概念、属性与分类
1.公共问题,是指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感知其期望的目标、价值或景况,与现实获得的价值、利益或景况存在显著差距,因而通过各种方式将其缩小差距的要求公之于众,以争取社会的同情与支持,并谋求引起政府关注和予以解决的一种情境。
2.公共问题认定的步骤:①对拟认定的问题进行初步观察;②勾勒出该问题的边界的轮廓;③搜寻事实依据;④列举目的和目标;⑤明确政策封套;⑥匡算政策相关者潜在的成本和收益;⑦再次审视对该问题的表述;
3.公共问题的提出主体:①政府部门(最主要的提出主体)②政治人物③政党组织④利益集团⑤大众传媒⑥专家人士及咨询机构⑦公民和社会团体⑧政策网络
4.公共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三个突出条件:①事件或问题必s须明朗而严重;②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③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与过程。asfadfdsdfdsdfdkkjkasjljkhilljslsjfdfjkjkjd
5.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①客观的事实或问题情境;②问题的察觉;③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④团体或组织活动;⑤政府或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
6.政策问题是指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或公共问题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
(1)关联性与公共性:①关联性是因为何一个政策问题都不是孤立的在分析和解决政策问题时,要从政策问题系统和社会系统的高度去把握;②公共性是因为政策问题是发生在社会公共领域与多数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它必须通过公共权力机构来加以解决
(2)客观性与主观性:①客观性是因为任何政策问题都基于一定的客观社会现实而得以成立;②主观性是因为任何问题都是基于人们的主观价值判断、切身感受以及分析研究和其他主动行为才得以上升到政策问题的高度
(3)历史性与动态性:①历史性,是指公共政策问题从它的成因来看都不是突发的,而是要经过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才会达到普遍化和严重化的程度;②动态性是指一定的政策问题的性质及其严重程度,是随着成因的变化而变化的;

第二节 公共问题的提出
1.比较常见的几种提出公共问题的主体:政府部门、政治人物、政党组织、利益集团、大众传媒、专家人士及咨询机构、公民和社会团体、政策网络。
2.政策网络:分为利益型政策网络、意见型政策网络以及混合型政策网络三大类。

第三节 问题认定与政策议程
1.问题认定的方法(初始阶段)
(1)边界分析法:是一种对公共问题的本质属性和实际范围进行分析和界定的方法;
(2)多角度分析:即一种通过系统地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多重认识来获得对公共政策问题的全面了解和解决办法的分析方 法;
(3)类别分析法:通常要经过逻辑区分和逻辑归类两个过程;
(4)层次分析法:将公共问题的原因划分成可能原因、合理原因和可诉原因三个层次;
(5)头脑风暴法:又称脑力激荡法由一定数目的人员,尤其是一些专家学者或利益相关者,从各个角度共同讨论有关的公共问题,并因而激发大量新构想的一种分析过程和方法;
(6)假设分析法:一种旨在将相互冲突的政策问题立论假设创造性地综合为一体的分析技术;
2.议程分为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两大类:①系统议程:从实质上看,系统议程就是一种政治系统中的公众共同讨论某一现象或问题的是非好坏以及社会应持态度和对策的过程。②政府议程又称正式议程:指政府组织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
3.约翰•金登的三源流模型:问题流、政策流、政治流;问题流主要关注于问题的含义;政策流与解决问题的技术可行性、问题解决方案的公众接受度等有关;政治流涉及政治对于问题解决方案的影响;当问题流、政策流和政治流汇合到一起,政策窗口就打开了。如果问题流、政策流和政治流通过政策经营者而结合,那么政策问题进入议程的机会将显著增加。
4.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关联性与公共性、客观性与主观性、历史性与动态性
5.政策窗口是指提出公共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机会。
6.多角度分析所运用的角度有个人角度、组织角度、技术角度。
7.实质性议程是指认定那些影响深远和潜在意义重大的政策问题的议程。一般说来,实质性公共政策问题大多来源于经济领域,其中税收问题对社会的影响最直接、最广泛,也最重要。近来一些社会问题也日趋重要,如移民、种族关系、环境、暴力犯罪、死刑、吸毒等。
8.结构适度问题是指一位或数位决策者在相对有限的备选方案中进行选择;结构不良问题通常涉及不同的决策者,其效用无法达成一致,目标之间相互冲突;在结构优良问题中,决策者人数较少,只有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对于问题的解决方案也仅有几个。
9.利益集团采取游说、宣传、捐款等方式,争取政府将他们提出的公共问题列入议事日程,并采纳有利于自己的政策建议,或者通过各种手段阻止对自己利益产生损害的政策。
10.动员模型是政府直接创始政策问题并将问题扩散到政策议程的过程。
11.中国学者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从议程提出者和民众参与度两个纬度出发,把中国的公共政策议程模式划分为关门模式、动员模式、内参模式、借力模式、上书模式和外压模式等,并认为关门模式日渐式微,其他模式日趋活跃。
12.邓恩把问题认定分为四个依次递进的步骤:问题搜索--问题决定--问题详述--问题感知。邓恩从政策问题的结构角度,把政策问题划分为结构优良、结构适度和结构不良三种类型
13.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①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②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③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与过程。
14.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①事件和问题并没有明显的严重化;②领导人和有关学者并没有察觉其严重性;③社会缺乏正常的、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④不符合社会既得利益者价值规范的要求,不合乎社会制度和程序要求的问题;⑤表达方式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