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系统:我们把为达到一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实现一定的教育、教学功能的各种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看成教育系统或教学系统。
2.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3.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就是在教学系统设计的实践当作逐渐形成的、运用系统方法进行系统设计的理论简约形式。
4.学习者的起点水平分析:是指教学设计者必须了解学习者原来具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5.学习需要:某一特定情境下,学习者目前的学习状态与应该达到的或所期待达到的状态的差距。
6.教学目标(或者学习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的、明确的表述。
7.教学内容:指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学习者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8.教学内容的编排:对已选定的学习任务进行组织编排,使他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或整理性。
9.归类分析法:主要是研究对有关信息进行分类的方法,旨在鉴别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需学习的知识点。
11.图解分析法:是一种用直观形式解释教学内容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内容分析方法,用于对认知类教学内容的分析。
12.层级分析法:是用来揭示教学目标所要求掌握的从属技能的一种内容分析方法。
13.信息加工分析法:是由加涅提出,是将教学目标要求的心理操作过程揭示出来的一种内容分析方法。
使用卡片的方法:
14.解释结构模型法(ISM分析法):是用于分析和揭示复杂关系结构的有效方法。它将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零乱关系分解成清晰的多级递阶的结构形式。
15.讲授法:它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辅以板书、挂图、幻灯、投影或其他媒体向学生传授言语信息的方法。
16.演示法:是借助实物、图片或使用幻灯、投影、电影、电视等将要感知的过程或要学习的技能记录下来播放、厌世,通过不同形式的直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或在已有理性认识的情况下,再通过感性材料深化理性认识的教学方法。
17.讨论法:是师生之间交流最为直接的一种方法,它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学生围绕某一问题进行交流、切磋,从而相互学习的方法。
18.训练和实践法:是让学习者通过一系列设计好的实践进行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同类任务,以增加技能的熟练程度或增加新能力的方法。
19.合作学习法:是这些年发展起来的教学和学习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社会性建构理论。这种方法主要是与获得认知类学习结果有关的教学方法。
20.示范模仿法:是教师师范和学生模仿来教与学如何有效、灵活的运用内外部肌肉获得某种技能的方法。
21.强化法:又可分为直接强化和间接强化两种形式。
22.教学媒体:是指直接加入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传输信息的手段。
23.教学媒体的选择:是指在一定的教学要求和条件下,选出一种或一组适宜可行的教学媒体。
24.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总和。
25.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以价值判断。
26.相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或集合中建立基准,然后把各个对象逐一与基准进行比较,来判断群体中每一成员的相对优劣。
27.绝对评价:是将教学评价的基准建立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或集合之外,把群体中每一成员的某种指标逐一与基准进行对照。
28.自身评价:既不是在被评价群体之内确立基准,也不是在群体之外确立基准,而是对被评价的个体的过去与现在相比较,或者是对他若干侧面进行比较。
29.诊断性评价:也称教学前评价或前置评价。一般是在单元、学期、学年开始时,正常的教学活动尚未纳入轨道前,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智力和体力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摸底”。
30.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它能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以便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