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近现代以来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论争
(1)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就不断引起激烈的争论,从洋务运动时期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说;
(2)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的“问题与主义之争”;
(3)东西文化之争;
(4)科学与玄学之争;
(5)中国社会性质之争;
(6)直至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大讨论,以及当代有关“人文精神”、“复兴儒学”“回归传统”和“学术与思想”的种种争论。
5.儒家思想嬗变的四个阶段
(1)先秦儒家:主要说关于个人修身方面的伦理道德规范和政治方面的治国安邦的原则,富有浓厚的人本思想和民本思想。
(2)两汉经学:汉代时儒学成为经学,针对经典不同字体和版本,当时出现了古今文和今文经。
(3)宋明理学:宋代理学主要指程朱理学和陆九渊心学。
(4)清代朴学:清初三大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提出了“经世致用”的口号。
3.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两脉分支,其不同在于: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后者偏重主观唯心主义;前者认为“天即理”,后者认为“心即理”;前者向外物求理,后者则向内心求理;前者强调“积学成圣”和后天的学习与反省,后者则强调直指本心即知即行的易简工夫;前者要求“存天理,灭人欲”,后者则更注重张扬个性人格。
4.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汉代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宋明理学代表人物:周敦颐、二程、朱熹、陆王;清初儒学代表人物:清初三大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5.儒家主要典籍(理解):《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6.《论语》为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编辑的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共有二十篇,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体现了孔子的政治观、人生观以及伦理道德思想。
7.《孟子》由孟子与其弟子公孙丑、万章等人编撰,全书共七篇,每篇分上下两章。全书主要内容是记述孟子如何劝说当时的国君实行仁政,从而表现出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和可贵的民本思想。
8.《荀子》战国末期荀况及其弟子所著。其内容包括哲学、政治、军事以及学习方法、品德修养等方面,含有朴素的唯物思想。
9.《春秋繁露》为董仲舒阐述儒家经典《春秋》之书,共十七卷。内容反映了作者的整个哲学思想体系,这种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学说的思想体系,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0.《明夷待访录》明末清初著名启蒙思想家和历史学家黄宗羲的政论和史论专著。它的主旨是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明确主张天下是人民的天下,君只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公仆。
11.《孟子字义疏证》清戴震撰。为戴氏以疏证《孟子》字义来阐发自己哲学思想的著作,是其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哲学著作,其目的是批判宋明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