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文学接受名词解释
1、文学消费
文学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一项活动。
2、审美心理结构
审美心理结构是指接受者原有的文学知识、审美趣味以及阅读过的作品所构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图式。
3、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是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理论、方法对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文学活动。
4、文学传播
这也是文学活动全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文学传播就是人类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符号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进行文学信息、观念与情感的交流。
5、接受心境
是指文学接受者在阅读前与进入阅读时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基本心理状态。
6、期待视野
这是关于文学接受过程的一个概念,是德国接受美学创始人姚斯首先提出的。是指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已有的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与期盼,是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解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水平与接受要求在具体阅读中的表现。
6、预备情绪
是波兰美家英加登首先提出的。预备情绪是接受者从现实关注向文学接受过程跃进的中间环节,是读者受作品基本特质的激发而产生的一种特殊情绪。
7、审美心理结构的同化
这是审美心理结构对作品采取的两种主要应对方式之一,而且一般是首先采用的反应方式。同化是指在接受过程中接受者总是把具体文学作品整合到他原先就存在的审美心理结构之中,当作品的信息与结构一致时,审美心理结构就得到强化与巩固。
8、审美心理结构的顺应
是指在接受过程中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与具体文学作品中的新因素发生严重的不一致,结构无法同化作品,只能通过自我转换来适应作品的新情况,作品对原有审美心理结构起改变与更新的作用。
9、作品的召唤结构
是德国接受美家伊瑟尔首先提出的。是指留有不确定性和空白点需要接受者将其具体化的文学作品本身。
10、作品的具体化
是指接受者在阅读中完成作品、实现作品的创造性的接受过程。
11、审美效果
是指接受者在审美体验的高潮阶段或实现阶段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一系列心理效应与最终成果。
12、心灵共鸣
是指在文学接受过程中接受者与作家或作品中的人物产生的情感沟通,也指不同的接受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产生的大致相同的激动、兴奋的审美体验。
13、文化认同
是指通过文化接受而产生的作家与接受者,接受者与接受者之间对某种文化价值的相同或相近的评价。
14、文学的社会交往
是指通过文学接受而形成或传播普遍社会价值观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