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热泻火药
1.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湿敛疮生肌。
除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常与知母相须为用。
生石膏煎服,15-60g.宜先煎。煅石膏适宜外用,研末外敷。
2.知母: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治疗骨蒸潮热,常与黄柏相须为用。
治疗肠燥便秘,常配伍生地、玄参。
3.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4.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可用于中期引产。
5.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6.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焦栀子凉血止血。
本品清泻三焦火邪而除烦,每与淡豆豉合用。
治疗湿热黄疸,常与茵陈、大黄合用。
7.夏枯草: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8.决明子: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二、清热燥湿药
1.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善清肺胃胆及大肠之湿热,尤善清中上焦湿热。
治热扰胎动。
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多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
2.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尤长于清中焦邪热,并能解毒。肝火犯胃,常与吴茱萸同用,即左金丸。
为治疗泻痢的要药。
善清心经实火,可治心火亢盛证。
3.黄柏: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
尤长于清泻下焦湿热。
善除大肠湿热以治痢。
长于清相火,退虚热,常与知母相须为用。
4.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5.秦皮: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
6.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7.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三、清热解毒药
1.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为治一切内痈外痈的要药。
善散肺经热邪,透热达表,常与连翘相须为用。
善清心、胃热毒,有透营转气之功。
可用于热毒血痢证。
2.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
有“疮家圣药”之称。
3.穿心莲: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
煎剂易致呕吐,故多作丸、散、片剂。
4.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消肿。
5.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6.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
本品难溶于水,一般作散剂冲服,或入丸剂服用。
7.贯众: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8.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
为治疗乳痈要药。
9.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10.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主治杨梅毒疮,肢体拘挛。
11.鱼腥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治疗肺痈之要药。
12.射干:清热解毒,消痰,利咽。
13.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本品有毒,过量服用易引起呕吐、腹泻、胸闷、心悸等,故用量不宜过大。
14.马勃:清热解毒,利咽,止血。
15.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16.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
17.鸦胆子:清热解毒,止痢,截疟,腐蚀赘疣。
内服,0.5~2g,以干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包裹吞服,亦可压去油制成丸剂、片剂服,不宜入煎剂。治疟疾,每次10-15粒;治痢,每次10-30粒。外用适量。本品有毒,对胃肠道及肝肾均有损害,内服需严格控制剂量,不宜多用、久服。外用注意保护好周围的正常皮肤,以防止对正常皮肤的刺激。孕妇及小儿慎用。
18.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19.熊胆: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
内服,0.25~0.5g.入丸、散。由于本品有腥苦味,口服易引起呕吐,故宜用胶囊剂。

四、清热凉血药
1.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为清热、凉血、止血要药。
2.玄参: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
3.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祛瘀。
为治无汗骨蒸之要药,常配鳖甲、青蒿等药同用。
4.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5.紫草: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6.水牛角:清热凉血,解毒,定惊。

五、清虚热药
1.青蒿: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
2.白薇: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3.地骨皮:凉血除蒸,清肺降火,生津止渴。
清泄肺热,常与桑白皮、甘草同用。
前人有“丹皮治无汗骨蒸,地骨皮治有汗骨蒸”之说,但对阴虚发热证,无论有汗、无汗均可应用,并常相须为用。
4.银柴胡:退虚热,清疳热。
5.胡黄连: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