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下列作品中,以“文革”为时代背景的有(BCDE)
A.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B.冯骥才《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C.阿城《棋王》
D.杨绛《学圃记闲》
E.郭路生《相信未来》
32、傅雷散文《致傅聪》表达的人生、事业和爱情的观念有(ABCE)
A.艺术家应为保持艺术的完整而奋斗
B.别做爱情上的唐·璜
C.别做经理人的摇钱树
D.可做爱情上的唐·璜
E.以艺术为生命的人应把真理、正义、人格看得高于一切
33、巴金散文《怀念萧珊》的主题意蕴有(ABCD)
A.追忆与哀悼萧珊
B.表达对妻子早逝的愧疚
C.对“文革”灾难的反思和批判
D.渴求精神道德的完善
E.表达作者哀而不伤、乐天知足的态度
34、公刘诗歌《哎,大森林——刻在烈士饮恨的洼地上》中“大森林”这一意象的意蕴有(ABCDE)
A.生机
B.腐败
C.代谢
D.喧嚣
E.健忘
35、下列人物中,出自陈翔鹤小说《广陵散》的人物有(BCDE)
A.王著
B.山涛
C.钟会
D.吕安
E.嵇康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36、简析王安忆小说《喜宴》的主题意蕴。
答:
(1)小说以20世纪70年代初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为历史背景,描写了一场平淡无奇的喜宴。
(2)客观地呈现了“文革”时期农村的苦难生活以及人际关系的淡漠。
(3)真实地反映了知青下乡后苦闷、颓废与压抑的精神状态。
37、简析张晓风散文《母亲的羽衣》中“羽衣”喻象的内涵。
答:
(1)全文以“羽衣”为关键喻象,讴歌了母爱的伟大。
(2)“羽衣”象征着母亲在少女时代得到的宠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梦想,被珍藏起来的“羽衣”象征着母亲为了子女愿意放弃一切的伟大情怀。
(3)“羽衣”也暗示了为人子女应理解并敬重母亲。
38、简析苏童小说《拾婴记》的艺术特征。
答:
(1)“击鼓传花”式的故事结构,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叙述圈,有力地批判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
(2)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
(3)虚实结合的叙述技巧。
39、简析洛夫诗歌《长恨歌》的艺术特征。
答:
(1)巧妙化用白居易的同名诗作《长恨歌》,构成互文,借古喻今,产生了独特的讽喻效果。
(2)想象力丰富,瞬间的直觉和幻觉交杂倒错、有机结合;注重意象的经营与整合,“水”与“黑发”两个意象贯穿全篇。
(3)节奏灵动,词汇简练精确。
四、论述题:本题12分。
40、分析刘庆邦小说《鞋》中守明的形象特点以及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答:
守明的形象特点:
(1)守明是一位情窦初开、羞涩内向的农村少女。
(2)守明为未婚夫做鞋的严肃、认真,甚至苛刻的态度,表现了她向往爱情的纯真与深切。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1)小说以细腻的心理描写,生动描摹了初陷爱河的少女情怀。
(2)吸引中外心理描写方法,准确深入地呈现了守明纯真与丰富的情感世界。
五、阅读分析题:本题20分。
41、阅读龙应台的散文《目送》,结合作品实际,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学评论短文。要求:
(1)紧紧围绕本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来写。
(2)不要写成读后感。
(3)表达通顺、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目送
龙应台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此刻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选自《亲爱的安德烈》,三联书店2009年9月第1版)

答:
(1)主题意蕴:
第一,“我”与儿子、与父亲之间许多目送的日常生活场景,表达了“我”和父亲之间浓厚的亲情,以及“我”在儿子之间感受到的落寞。第二,“我”用“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等句概括出亲情与生命关系的独特理解:儿子、“我”、父亲三代代表着一个完整的生命历程,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其自身的轨迹,亲情应让亲人的生命更加自由地展开,而不应成为亲人生命自由展开的束缚。
(2)艺术特点:
第一,结构具有匀称美。“我”目送儿子的三个场景与“我”目送父亲的三个场景对照中有呼应,文中和文末重复同一段文字,形成结构的匀称。第二,记事场景很有画面感。第三,语言饱含深情,议论精辟有哲理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