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社会解组理论认为,社会解组源于( A )
A.社会变迁
B.社会革命
C.社会流动
D.社会发展
解析:社会解组理论认为,社会解组源于社会变迁。当社会发生急剧变迁,社会的某些组成部分跟不上变迁的速度,与其他部分不相协水调,造成社会脱节,从而导致社会解组。
2.符号互动论的开创者是( A )
A.米德
B.布鲁默
C.库利
D.戈夫曼
3.人的社会化作为个人与社会互动的成果,具有( D )
A.自然性与社会性
B.主动性和能动性
C.整体性和开放性
D.强制性和能动性
解析:人的社会化作为个人与社会互动的成果,是强制性和能动性的统一。社会化带有强制性的特点:一方面,人类生命个体无先天行特为模式,不会自然而然地成为社会人;另一方面,每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常常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同时,社会化又具有能动性的特点。在社会生过程中,个人具有较大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不仅表现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习什么、接受什么,个人都有一定的选择性,而且表现在个人在生活实践中积极地探索人生,创造新的文化。
4.社会学成为一个独立学科后,始终是以社会调查研究所取得的经验知识作为学科发展基础的,这是社会学的( C )
A.整体性特征
B.综合性特征
C.经验性特征
D.应用性特征
解析: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科学,创立之初就特别强调实证研究,即社会调查。社会学成为一个独立学科后,始终是以社会调查研究所取科得的经验知识作为学科发展基础的。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社会学。
5.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D )
A.问卷调查
B.实地研究
C.实验法
D.文献法
解析:文献法,又称文件法、文案法和非介入性研究法。文献法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6.认为社会只是一个集合名称,而非实体,真正客观存在的只是个人的理论是( B )
A.社会唯实论
B.社会唯名论
C.历史唯物论
D.形而上学论
7.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于1871年出版了一部著作,首先给文化下了明确的定义,这部著作是( C )
A.《普通文化学史》
B.《普通文化》
C.《原始文化》
D.《文化论》
解析:西方学者中首先给文化定义的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71年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是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习惯和社会成员习得的能力等的总体。
8.孔德把社会学区分为两个部分,即社会静力学和( B )
A.理解社会学
B.社会动力学
C.理论社会学
D.经验社会学
解析:孔德把社会学区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个部分。社会静力学主要是研究社会协调的问题,即研究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社会动力学则综合研究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即社会进步。“秩序”和“进步”是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是社会学研究的两大主题。
9.文化传播要有载体,最原始、最基本的载体是( D )
A.书籍
B.广播
C.报刊
D.人
解析:文化传播要有载体,最原始、最基本的载体是人,人的流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10.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属于( A )
A.基本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
11.最初的社会化途径是( A )
A.父母施教
B.学校教育
C.伙伴群体
D.同事交往
解析:家庭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特殊地位,是由四个方面的原因决定的:(1)童人村年期是社会化的奠基时期;(2)个人首先通过家庭获得社会地位;(3)家庭成员状况深刻影响个体的行为模式;(4)父母施教是最初的社会化途径。
12.马克思主义为人的社会化提出的最高目标是( C )
A.人的品质发展
B.人的政治发展
C.人的全面发展
D.人的社会发展
13.明确提出建立“一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密切结合中国的实际、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社会学”的学者是( B )
A.晏阳初
B.费孝通
C.陈达
D.孙本文
14.45厘米以内的距离称为( A )
A.亲密距离
B.个人距离
C.社会距离
D.公众距离
解析:亲密距离,指相距18英寸(约45厘米)以内的距离。这个空间是为关系亲密的个人之间的接触保留的。在这个距离内,一方可以感受到对方的气息,并能详细看到对方的身体。这是亲密者之间求爱、安慰和保护的距离。
15.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互动的理论是( C )
A.符号互动论
B.交换论
C.拟剧论
D.理性选择论
解析:拟剧论,指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互动的理论。拟剧论是戈夫曼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其代表作是1959年发表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
16.传统的中国家庭中,家庭最主要的功能是( D )
A.规范性行为功能
B.经济生活功能
C.教育功能
D.生育功能
17.构成群体的主体基础是( A )
A.群体成员
B.群体目标
C.成员关系
D.行为准则
解析:群体首先要具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群体成员至少有两个,这是构成群体的主体基础。
18.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的区分标准是( D )
A.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
B.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
C.群体的关系结构和组织功能
D.群体成员的归属
19.组织经常对其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成绩考评和总结并作出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奖惩,这是一种( C )
A.预先控制
B.现场控制
C.反馈控制
D.过程控制
解析:组织控制包括预先控制、现场控制越。和反馈控制等三个过程。反馈控制针对组织的养生成员活动结果来进行控制。组织经常对其工作对宾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成绩考评和总结并作出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奖惩,就是一种反馈控制。
20.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者是( A )
A.舒尔茨
B.夸美纽斯
C.斯宾塞
D.赫尔巴特
21.一般认为,社会学者对于社区的类型学研究始于下列哪一个社会学家( B )
A.韦伯
B.滕尼斯
C.林德
D.伯杰斯
22.以从事各种非农业生产为谋生手段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口所构成的异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被称为( C )
A.非农社区
B.集镇社区
C.城市社区
D.小城镇
解析:城市社区,又称都市社区,是指以从事各种非农业生产为谋生手段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口所构成的异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23.1980年10月,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对小城镇的建设方针是( A )
A.积极发展小城镇
B.控制小城镇的数量
C.稳妥发展小城镇
D.合理发展小城镇
解析:1980年10月,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城镇建设方针。
24.帕累托的社会分层理论被称为( C )
A.文化发散论
B.社会结构论
C.精英理论
D.政治循环论
25.第一部用现代观点论述社会流动的著作是( D )
A.韦伯的《经济与社会》
B.帕累托的《普通社会学总论》
C.戴维斯和摩尔的《分层的若干原理》
D.索罗金的《社会流动》
解析:著名社会学家索罗金于1927年发表的《社会流动》一书,被社会学界认为是第一部用现代观点论述社会流动的著作。
26.以与社会主流或主导文化所不同的文化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被称为中国东国中的( C )
A.偏差行动
B.偏差习惯
C.偏差文化
D.偏差心理
解析:偏差行为按照表现方式可分为三大类型:偏差习惯、偏差心理和偏差文化。偏差文化是指以与社会主流或主导文化所不同的文化表现出来的行为。偏差文化并不意味着落后和野蛮,而只是相对于社会的主流或主导文化来说的,是由文化差异造成的。
27.某学校为了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建立奖学金.跳级等激励机制来奖励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
这一社会控制形式属于( B )
A.消极性控制
B.积极性控制
C.内在控制
D.制度化控制
解析:积毅性控制是指利用奖赏性手段鼓励社会成员按照社会规范行事,这些手段包括物质性奖励和精神性奖励。例如学校为了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建立奖学金、跳绒等激励机制来奖励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同时也鼓励其他学生迎头赶上。
28.认为社会问题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是尽快建立社会规范和秩序,重建社会的均衡体系的理论是( B )
A.社会病理学
B.社会解组理论
C.价值冲突理论
D.社会建构理论
解析:社会解体理论认为,社会解组源于社会变迁。当社会发生急剧变迁,比如快速发展的城市化、日益增加的人口流动、社区异质性不断增加等,社会的某些组成部分跟不上变迁的速度,与其他部分不相协调,造成社会脱节,从而导致社会解组。因此这一理论认为,社会问题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是尽快建立社会规范和秩序,重建社会的均衡体系。
29.“后工业社会论”提出,处于社会中心地位的是( B )
A.科学技术
B.理论知识
C.信息技术
D.专业与技术人员
30.全球化的开始阶段是在( A )
A.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70年代
B.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
C.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现在
D.20世纪后半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