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德育
一、德育的概念
德育即道德教育。道德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人们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的总和,也是评价人们行为的标准。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再现为道德品质,德育实质上就是社会道德个体化的过程。
幼儿德育是道德教育的起始阶段,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幼儿实施的品德教育。
二、幼儿德育的目标
《幼儿园工作规程》:
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幼儿德育的目标强调从情感人手,符合幼儿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
三、幼儿德育的内容
幼儿品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与发展幼儿个性两个方面:
l 发展幼儿的社会性。社会化过程是个体了解社会对他有哪些需要与期望、规定了哪些行为规范,并使自己逐步实现这些期待的过程,是个体适应社会的漫长的发展过程。幼儿社会性发展是通过自身的社会化过程实现的。
l 发展幼儿的个性。幼儿德育要培养幼儿的良好个性品质。例如,良好的性格,有自信心、主动性、独立性,诚实、勇敢、意志坚强等。
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促进儿童认知他人和其他群体
一、提供幼儿与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交往的机会,扩大其视野;
二、让儿童比较和描述他人的外形特征;
三、启发儿童从自身体验引伸到他人同样的体验;
四、通过询问、调查同伴中不同的意见、爱好、兴趣、理解加人与自己有同、不同的观点、情感、态度,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
五、组织儿童交流和讨论有分歧的观点,探讨如何协调不一致的观点,达到相互考虑和接受对方的合理建议;
六、参与不同群体的有意义的活动,加深对这些群体的认识。
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对社会环境、社会现象的认知和教育
一是不同地区、不同幼儿园应有不同的选材;
二是教育重点不在于知识量的多少而在于认知过程中给予幼儿社会情感体验的深度,要着力培养幼儿正确的社会态度;
三是选择社会现象应以正面为主;
四是要充分运用故事、儿歌、情景表演、游戏或艺术手段等,多渠道多形式地向幼儿介绍社会现象,或让幼儿表达感受;
五是紧密结合社会重大事件和全民性的节日活动,增强社会环境教育的力度。
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对社会规范与规则的认知和教育
社会规范的类型有:基本道德准则;习俗规则;谨慎规则;带情境性;临时性的规则。
进行社会规范教育是要使规则内化,其过程一般为:
1、儿童被动地顺从成人的规则要求;
2、在执行过程中逐渐理解规则的意义和可能产生的后果;
3、通过模仿、认同和观察学习,体验到遵守规则和违反规则的不同结果,出现认识和情感上的渐趋一致。
进行社会规范和规则教育时,要特别注意内化的过程:
1、认真研究制订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本园实际的行为规则体系;
2、规则的数量不宜过多,表达要清楚、明确,便于记忆,易于执行;
3、在执行规则过程中要及时讲评,指明效果与范例,经常表扬、鼓励符合规则的言行,肯定儿童的进步和规则对集体生活的益处;
4、教师必须和家长取得教育态度上的一致性。
发展幼儿的社会性——社会性情感的发展
情感发展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对社会性行为导向、维持、调节、监控的动力。
索罗维耶夫提出三种情感是社会性发展最主要的原始因素:
羞耻感:决定着人与物质本性的伦理关系(人对低于他)
怜悯感:是人伦关系的根基(等于他)
虔敬感:是对一种特殊的、被视为崇高的、加以崇敬的形象的道德关系(高于他)
社会性微笑是婴儿社会性情感发展是开端,而母婴依恋则是婴幼儿社会性情感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母婴依恋发展的4 个阶段:
0—2、3个月:无分化期
3—6、7个月:低分化期
6—18个月: 依恋关系明确期
2岁以后: 伙伴关系发展期
亲社会性行为的概念:人们在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学前儿童常见的亲社会行为包括:有益于他人或对集体有积极影响的行为。
根据动机分为:回报行为;补偿行为;利他行为(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