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记者品德与道德修养
第一节 传播主体品德结构
这是一种道德价值推理:真实客观地报道新闻是事实(行为之事实如何)。道德目的是保障社会存在发展、增进每个人的利益(社会创造道德之目的)。
真实客观报道符合道德目的,因而是应该的(行为之应该如何)。心理掌表明,一切心理活动都是由“知(认识)”、“情(感情)”、“意(意志)”三种成分构成。

一、新闻传播主体的道德认识
新闻报道行为是一种具有广泛社会性的活动,这决定了新闻报道者如同信息传播者一样,是为社会中的一部分人或是为整个社会报道新闻,而不是单纯地为自己或是为某一个人报告消息。
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从业者品德是保证新闻传播从业者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自觉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新闻传插伦理规范体系的核心内容,既决定着新闻传播从业者一切道德行为的方向,又赋予新闻传播从业者一切道德行为以动力,同时还是向新闻传播从业者提出具体道德要求的基础和前提。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从业者品德的基本要素包括两点,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实事求是。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是为中国人民服务的,新闻传播从业者要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坚持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努力使党的政策主张准确、迅速.广泛地同群众见面,为他们提供当家做主和生产、生活所需要的新闻及 其他信息,讴歌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创造才能和劳动业绩,正确地反映他们的愿望、呼声和要求;支持一切符合人民利益的正确思想和行为,批评、揭露违背人民利益的错误思想和行为及其他社会不良现象;满腔热情地做好各种形式的群众工作,重视群众的稿件和信件,妥善处理公民有关批评、建议、申诉、控告和检举的来信、来访;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倾听群众对新闻宣传的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伦理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原则,其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真正树立起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同时也是人民的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薪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样一个思想观念。
2.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要充分、准确地反映出人民群众的意志、愿望、要求和呼声,深刻、完整地反映出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动向,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通过新闻报道切实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3.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在多方面做好社会服务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新闻事业的宣传教育功能和舆论导向功能,传播新闻信息要注重正面的、积极的社会效果,必须杜绝在新闻活动中见利忘义、丧失道德责任感的行为。
4.刻苦钻研新闻业务,提高新闻采编的工作技能,学好为人民服务的实际本领。
在为人民服务,为公众服务原则指导下的新闻报道理论可以归纳如下:
1.迅速、翔实地报道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记录社会的真实。
2.将事实与议论分开,不在新闻中直接发表议论。并注意把握报道的度,实事求是,不夸大渲染。
3.在报道谁、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事和为什么发生的同时,要力图向公众解释这个新闻事实为什么值得关注。
4.记者应该着力报道关于人们如何解决问题的相关事实,并尽可能地提供建议,或为建议提供传播的平台,这样,新闻媒体才有可能帮助社会公众参与到社会公共生活中。
(二)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就其实质来讲是无产阶级的,而无产阶级新闻伦理学,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这是由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所决定的。
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伦理的实事求是品德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坚持真实的原则。新闻来源于客观事实,没有客观事实的发生,就没有新闻。新闻传播从业者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事物。对某些事件的报道即使事后发表评论,也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立论要建立在真实、客观的基础上,二是不要说一面之词,三是不要使用带有人身攻击性的语言。
第二,坚持客观的原则。
需要而给客观事物附加一些概念,或者歪曲事实、改造事实。记者报道新闻只能尊重客观事实,记者的主观愿望是不能改变、也改变不了客观事实的
第三,坚持公正的原则。普遍事实之所以能够成为新闻事实,是通过新闻报道者这个“中介”来实现的。

二、新闻传播主体的道德感情
作为品德结构成分之一的道德感情,亦即个人的道德感情,是个人所得到或具有的与自己的道德行为有关的感情,也就是引发个人道德行为的感情。那么,一个人的这些道德感情与其品德有何关系?需求、欲望、感情是一个人行为的唯一动力,所以,道德感情便是道德行为的唯一动力。

三、新闻传播主体的道德意志
道德感情是引发道德行为的动力。可是,道德感情引发道德行为的具体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呢?心理学研究表明,欲望、感情引发行为的过程是:首先引发如何行为以满足欲望的思想,也就是指行为动机;然后再有实现行为之思想,也就是实现行为动机而使之转化为行为效果。因此,道德感情引发其道德行为的具体过程,依靠的是道德意志。新闻传播道德意志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道德行为动机的确定阶段,即道德行为目的与手段的思想确定阶段,又称为“采取道德决定”阶段;第二阶段则是道德行为动机的执行阶段,即关于道德目的与手段的思想付诸实现的阶段,也就是道德行为实际执行阶段,又称为“执行道德决定”阶段。因为道德行为实际上是选择活动,选择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能力和活动,人的生存形态,就体现在一个连续不断地选择的过程之中。一名记者的动机冲突,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记者也是普通人,每个人都有多种欲望,因而便有多种目的。
第二,同一目的又可以通过不同手段实现,于是又会发生手段的选择、冲突。
20世纪80年代末期,天津市静海县大邱庄作为“中国第一村”,其负责人离作敏作为优秀农民企业家,被新闻媒介树为典型进行大量宣传。禹作敏对此判决恼羞成怒,当即唆使大邱庄少数人以农民名义向中央和天津市有关部门、全国的新闻媒体发动强大的书信攻势。
1992午12月16日上午,刘林山接到匿名电话称:大邱庄两天前又打死了一个人,公安人员也被绑架了。
四、新闻从业者的道德认识、道德感情与道德意志的关系综观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可以得出结论:新闻传播从业者的道德感情形成于他的道德认识等活动,他的道德意志形成于他的道德感情和道德认识等活动。

第二节 影响传播主体品德的外部因素
对新闻传播伦理和记者品德的形成过程进行考察可以发现,新闻传播伦理同普遍道德现象一样,是一种由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因而它的内容和形式,都最终取决于社会存在,取决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下两个方面:第一,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道德体系的性质,因此,基于不同经济关系的新闻传播事业以及所实践着的新闻传播活动,也就必然地会根据不同的利益关系形成不同的新闻职业道德的规范原则;第二,新闻传播伦理同普遍意义上的道德体系一样,往往会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体现出不同的道德价值取向和不同的道德价值追求。正如恩格斯所述:“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一、品德与财富分配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及欲望可由低级到高级划分为五种:生理、安全、爱、自尊、自我实现。
可是人的生理需要、物质需要相对满足的充分不充分又取决于什么?显然,一方面取决于物质财富的多少而与之咸正比,另一方面取决于人的物质需要的多少而与之成反比。所以,并非只有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社会,人的物质需要才会得到满足。故此,经济发展越快,财富分配越公平,人们物质需要的相对满足便越充分,人们做一个好人的道德需要便越多,人们的品德便越高尚;经济发展越慢,财富分配越不公平,人们物质需要的相对满足便越不充分,人们做一个好人的道德需要便越少,人们的品德便越恶劣。

二、品德与政治环境
所以幸福不是美德的目的,却是一切美德的动因、动力。在任何社会,每个人的德与福都既可能一致,也可能背离。作为一名记者也是同样。

三、品德与道德优劣
人们的品德高低,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的快慢和财富分配的公平性以及政治的清明抑或腐败,而且还取决于社会所奉行的道德之优劣。首先,从道德的优劣是否符合道德目的的方面来看。如莳所述,道德手段压抑、限制每个人的某些欲望和自由,道德目的保障社会存在发展、增进每个人的个人利益。
其次,我们再从道德的优劣是否符合行为的客观规律方面来看道德优劣的衡量标准,直接说来,因为人的一切活动能否达到目的的根本原因,乃在于是否与客观规律相符,而道德是人所制定的行为规范,所以,它能否达到目的的根本原因,便在于它是否与行为的客观规律相符。这个规律,是关于每个人的道德需要以及道德行为或道德意志与社会所奉行的道德之优劣的关系的规律,因而属于品德的道德感情和道德意志两方面的复合规律。

四、品德与科教发展水平
人们的道德认识水平还受科教事业发达与否的影响。科教事业越发达,人们的道德认识便越高,人们的品德便越高;科教事业越不发达,人们的道德认识便越低,人们的品德便越低。这个规律是品德的道德认识方面的规律。陶冶的,道德意志是可以锻炼的。因此,完全由它们所构成的品德也就是可以提高、陶冶、锻炼的,是可以培养的。

第三节 传播主体品德培养
 一、品德培养的目标和方法
品德培养的最高目标是:一方面,是使一个人在自我利益与社会或他人利益发生冲突而不可两全时,能够无私利他、自我牺牲而决不损人利己;另一方面,则是使一个人在他的道德生活的主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利益冲突的关头,特别是在自我生命与更为重要的社会利益和他人生命发生冲突不能两全的关头,能够牺牲自己的利益和生命。
品德培养的最低目标是:使一个人的纯粹害人、损人利己等不道德行为不断减少以至于零。
要怎样才能实现上述品德培养目标呢?根据品德结构,显然要从三方面着手: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感情、锻炼道德意志。

二、道德教育方法
道德教育是社会对个人的品德培养,是社会将外在的伦理规范转化为个人的内在品德,从而使人们自觉遵守伦理规范的方法。道德教育可以分为言教与身教、奖惩、榜样等方法。
(一)言教与身教
因为道德认识是品德的指导因素、首要成分,所以道德教育的首要方法是言教,也就是有约束力的组织或个人通过语言文字向受教育者传授道德知识的道德教育方法。身教就是有约束力的组织或个人通过自己躬行道德而使受教育者实行道德的道德教育方法。因此,言教是品德形成和教育的前提与指导。但言教只能使受教育者知道为什么应该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而不能使受教育者想做、愿做、欲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
(二)奖惩
奖惩是使受教育者愿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的教育方法。奖惩就是有约束力的组织或个入对被约束者的道德行为给以奖励,对不道德行为给以惩罚的道德教育方法。所以,奖惩是使道德由社会外在规范成为被约束者的自身内在需要、欲望、愿望的教育方法,是陶冶受教育者道德感情的教育方法。但奖惩只能使受教育者愿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而不能保证受教育者实行道德,进而成为一个合乎道德的人。
(三)榜样
“人只能用人来建树”②,这种以人教人的方法便叫榜样。榜样是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模仿、学习某些品德高尚者的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的综合道德教育方法。从此出发,教育者便将某些品德高尚者树立为道德榜样,引导受教育者模仿、学习,逐渐使受教育者的品德与榜样的品德接近、相似、相同。

三、道德修养方法
道德修养是个人的自我品德培养,是自己对自己的品德培养,是个人将社会伦理规范转化为自己内在品德从而自觉遵守伦理规范的方法。道德修养主要有学习、立志、躬行、自省四种方法。
(一)学习
对于新闻传播从业者来说,学习包涵两层意思,一方面要通过学习使自己成为一个合乎道德的人,因为学习是获得道德知识的道德修养方法;另一方面,是要将学习作为提升自己职业道德水平的手段。有时记者面对的选题,有非黑即白、非对即错、是非分明的,也有许多非常复杂、难以判断的。
(二)立志
记者通过学习,知道应该如何做才能成为一个合乎职业道德要求的人,他便会树立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的愿望,这就是立志。
(三)躬行
躬行即实习道德、践行道德,是按照伦理规范做事、从事符合伦理规范的多际活动的道德修养方法。对于记者来说,躬行的具体方式就是通过采访写作以实现自己的道德目标只有深入现场采访,才能深入挖掘事实真相及事件背后的深刻意义,形成高人一筹的见地,找到让人茅塞顿开的解决办法。
(四)自省
通过学习、立志、躬行,一个人虽可能成力合乎道德的人,却不可能知道自己实际上是不是一个合乎道德的人。所以,自省是品德形成和修养的依据,是涉及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的综合修养方法。
第四节 自尊、谦虚、智慧、勇敢
新闻传播作为一种事业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它与繁多的公共事件和复杂的公众生活紧密相连。要求记者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其主要内容是自尊、谦虚、智慧和勇敢。
一、自尊
自信是自尊的根本特征。
普通人有普通人的自尊,职业人有职业人的自尊,新闻传播从业者也有属亍自己的自尊。自尊不应该基于自欺欺人和贬低他人,而应该基于自己的真实成就。这蒯是自尊的原则。
尊人者自尊.作为记者来说,尊重采访对象的同时也是尊重自己的职业。还主要表现为:
第一,要有平等待人的采访姿态。新闻采访是采访者(即记者)与被采访牵(或称采访对象)面对面进行的信息采集活动。
第二,要尊重采访对象的隐私权。所谓隐私权,是指公民对与公共事务和t众利益无关的私人空间、私人活动和私人信息享有自由支配,不受公权和他人非法侵扰的权利。
二、谦虚
谦虚是较低看待自己而较高看待别人的心理和行为,是低己高人、以人为师的心理和行为。谦虚是一个优秀的新闻记者必备的品德。
三、智慧
智慧是人的一种能力,是人对事物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
四、勇敢
勇敢是对可怕事物的一种心理态度和行为表现,这种心理态度和行为表现对一名新闻传播从业者来说,勇敢是道德规范中重要的元素。